龙姓氏起源
源自舜臣龙氏后,望归武阳宗祀延。
关于龙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:
氏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,故不可详考。大致有六:
出自黄帝龙行时。据《姓氏录源》及《竹书纪年》所载,黄帝臣有龙行,黄帝居有熊(今 河南新郑)。是为河南龙氏。
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。《通志氏族略》所载,龙氏,舜臣也,龙也纳言(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)子孙以名为氏。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,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。是为山西龙氏。
出自御龙氏之后《姓氏考略》所载,龙姓出自御龙氏,望出武陵、天水。如夏朝御龙氏刘累(尧之后,因有驯化龙的本领,被夏帝孔甲赐为御龙氏)的后裔中,就有以龙为氏的。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,是为河南龙氏。
出自豢龙氏。据《通志氏族略》及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所载,相传董父,已姓,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。其后有以龙为氏的,是为湖北龙氏。
据《华阳国志》所载,西汉时的羊可大姓中有龙氏。羊可郡,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。
据《北史》所载,且弥王、焉者国(今属新疆)王为龙氏。
聚集地(迁徙分布)
龙氏姓源因多涉及神话,故今难以确定其始祖和具体的发源地。大致所知的是,约在汉代,龙姓已形成了三大繁衍中心。一为甘肃省境;二为湖北、湖南省境;三为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之间地。由于龙姓支派繁多,故从一开始就分布很广。像汉代以前已有龙姓迁入蜀中之地,并由蜀中南迁于贵州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,龙氏家族也输入了许多新的支派。如《北史》所载,“且弥王、焉者国王皆龙姓”。焉者,是当时称霸西域的一个国家,在龙会当国王时,曾击败龟兹王白王,声名远播。后其子龙熙嗣立,投降了后凉之主吕光,遣子入侍,结果,就逐渐与汉人融合。与此同时,中原一带的龙姓也同其他氏族一样,因北方战乱大举南迁,这样也使南方各地龙姓人数有了急剧增长,为后来江南一带的龙姓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堂号
“世师堂”
“八德堂”:后汉龙述,字伯高,为山都长官。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,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:“敦厚周慎,口无择言,谨约节俭,廉公有威。”马援称这是龙述的“八德”。皇帝知道了,提拔龙述为太守,说他“堪为世人师”。
“经德堂”:清朝龙起端著《经德堂文集》,他的书房叫“经德堂”。
龙氏又以“武陵”、“天水”为其堂号。
家乘谱牒
全国:福建泉州龙氏族谱不分卷
浙江:兰溪龙舒宗谱六卷
江西:万载龙氏族谱(1782,卷数不清)、万载江塘龙氏族谱(卷数不清)、万载龙氏族谱(1812,卷数不清)、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(1839)、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(1876)、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、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、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、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、万载义井龙氏族谱
湖南:配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、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、茶陵云杨龙氏族谱不分卷、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十八卷、湘乡城南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、湘乡龙氏族谱四卷首一卷、湘乡城南龙氏四修族谱五十二卷首四卷
历史名人
龙汝元(?-1859):清直隶宛平(一作大兴,今均属北京市)人,字春舫。行伍出身,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,历任游击、参将。咸丰八年(1858)升大沽协副将,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。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,他坚守北岸前炮台,手燃巨炮,重创敌舰,卒中炮阵亡。
龙启瑞(1814-1858):清广西临桂(今桂林)人,字辑五,号翰臣,道光状元,授翰林院修撰。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,在籍开办团练。后历任江西学政、江西布政使。著有《经德堂诗文集》、《小学高注补正》等。
龙泽厚:清末广西临桂人,字积之,光绪优贡。以知县引见,在广州从康有为学,为万木草堂学长。曾参加桂林圣学会、上海强学会、上海不缠足会、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因为参加 《苏报》工作,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。曾主持旧金山《文兴报》。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。编有《南海先生上书记》